其他机械设备
“互联网+制造”应双轮驱动 加速智能化
2016-05-21 15:58  点击:138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相继发布,协同推进两大战略共同发展正在成为政府、学界和业界共同探索的问题,“互联网+制造”也将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新的指引。

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智造2025”·2016产业峰会上,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产业研究所所长杨春立表示,当前的互联网正加速从生活服务向生产服务领域拓展,也就是沿消费品、装备等下游产业向原材料、能源等上游产业渗透,宽带互联、海量计算技术下,面向生产需求的升级版互联网初见雏形。

杨春立认为,“互联网+”将引发产品个性化、制造服务化等五大产业变革,而推动“互联网+”制造落地需要I(互联网)M(制造)双轮驱动,从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新四基建设五点发力。
    
向生产服务拓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从工信部部长苗圩处获悉,按照国务院要求,工信部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着眼点就是“互联网+制造”。

截至目前,互联网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桌面互联网1.0时代、桌面互联网2.0时代,互联网相继成为基本的信息获取平台和生活平台,以消费性信息服务为主;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未来阶段,物联网、云服务等是主要应用,其特征是以生产性信息服务为主。

杨春立认为,精确感知、宽带互联、海量计算正在形成面向生产需求的升级版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已经能够满足智能生产所要求的基础条件。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生产数据实时感知、可以计算,同时进行反馈,也可以连通。这使我们今天谈智能生产有了可能。”

而当前互联网正沿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渗透。杨春立的研究将产业自下而上区分为消费品、装备、原材料、能源四类,不同产业受互联网影响的时间和程度差异较大:越靠近下游及最终用户的行业越早发生变革,变革的领域和环节越多。

这种对产业链渗透融合作用的传导也存在规律:最下游的消费品产业受互联网变革最为明显,企业与消费者关系正在重构;装备产业处于中期阶段,这催生了柔性化生产组织体系;原材料的变革在初始阶段,这提高了生产线管控水平;而最上游的能源产业在局部环节开始变革,真正的变革尚未发生。

杨春立的研究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最终将打通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实现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融合,彻底改变现有生产范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