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转高,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更加迅猛。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9%,比1995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过去几年实践看,行业领先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的压力,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说。
——新兴服务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热点。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5.2%和6.9%;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507亿件,比上年增26.6%。“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比较多。我们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给发展机遇带来新内涵。”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78.9%,资本形成率为22.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
——消费稳居增长第一引擎。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4.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6.2%。而且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国家统计局做了测算,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元—50万元之间的,约1.4亿个家庭,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消费对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宁吉喆说,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产品质量,能够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巨大的潜力。
——投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前,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工业发展。近年来,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认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企业不再执着于扩张产能,而将更多资金用于提质增效。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占80%以上。1978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仍高达5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2018年,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5.4%,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94.6%。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积极成效,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往来更紧密。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总的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也比世纪之交明显缩小,新增长极增长带涌现。2018年,全国各省份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4.5,而1952年为8.1。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2012—201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8.2%和8.5%,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年均增长7.2%和6.1%。
——产业布局更加平衡。1952年,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两板块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3.8%。2018年,中部和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1952年的12.6%、13.6%提升至22.5%和17.8%,合计超过全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