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过去以农业大省形象示人。因农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比较大,长期以来,河南省因城镇化水平过低、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多被诟病。2014年年初,河南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仅为44%,落后全国水平近10个百分点。
如今,这个传统农业大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截至2018年,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达4967万人,城镇化率51.71%,城镇化率增幅位居全国第一,完成了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以城乡区域协调性发展、百城建设提质、产城融合、中原城市群建设等为突破口,一场深刻的新型城镇化变革正在中原大地上演。
农民变市民,真正实现城乡统筹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来户,跟城市人有距离,现在不一样了,有种落地扎根了的踏实。”来自河南新乡市农村的王广辉在郑州一工厂内工作已有6年。今年王广辉准备在郑州买房,结束长期住工厂宿舍的生活。
渴望定居城市,是很多像王广辉一样在郑务工人员的梦想。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近年来,河南省围绕让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使无数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红利的分享者。
河南不仅要让进城农民完成身份的转变,更要实现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这需要拿出一套高质量的“农民进城”方案。
河南以“三个一批人”为重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农民“进得来”;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让农民“留得住”;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进城农民能够融入城市,让农民“过得好”。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河南城镇化率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提升:2016年城镇化率在全国的位次上升2位,由第27位上升到第25位;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达到50.16%,实现了河南由农业人口大省向新型城镇化人口大省的华丽转身;2018年城镇化率增幅则跃居全国第一。
“人”字作本,为“大城市病”拔除病灶
一度,河南的城镇化建设曾深受“城市病”干扰。
一些地市和县城“贪大求全”,盲目扩大城区建设面积,忽视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城市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跟不上,让人住着心里也不舒坦!”有市民说。
对此,河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这些年虽然加大了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但总体上仍然欠账较多。
“鉴于此,河南提出了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思路,就是把中小城市的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来抓,探索构建多极支撑、大小结合的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河南省省长陈润儿说,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对整个城市空间的规划,以及对不同层次城乡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此背景下,河南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没有“摊大饼”或“抓大放小”,更没有把新型城镇化等同于冰冷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而是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6年以来,河南以县级市为重点,推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突出城市特色设计,深挖城市历史文化,做好城市生态修复,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进一步完善城市特色定位。得益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兰考、汝州等多个县市华丽转身,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老乡返乡创业、就业安家。
近3年来,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累计实施10310个项目,完成投资8853亿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诠释,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产城融合,让城市经济“脱胎换骨”
从郑州出发,驾车向北行驶40余分钟,自郑云高速嘉应观站下,一座绿意盎然的门户公园令人眼前豁然开朗。目前,这是进入武陟县城的主要入口之一,也是“武陟产业新城”的主入口。
继续前行,一个“绿美亮净序”的新城逐步呈现。曾经鲜有人至的县城新区正开足马力向“中原智造、北岸水乡”的目标迈进。
今年6月,位于郑州北的武陟产业新城迎来成立3周年。在河南,武陟产业新城是一个样本。它让河南人触摸到了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径。
谈到产业新城,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黄锟认为,产业新城不是过去园区经济的简单升级,既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城市建设,它是强调城市发展要以产业发展为前提,产业发展要以城市建设为基础,强调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事实上,3年来,与郑州仅有一河之隔的武陟县,从一个沉寂小县发展为生机勃勃的产业新城,累计引入优质企业100多家,交通路网、公园绿地、规划展览馆等一批公共基建与城市配套服务项目建成投运,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
武陟以后,郑州都市圈核心区范围内的长葛、新郑、获嘉、新密、开封祥符等其他5座产业新城也相继启动。
最新数据是,以上6座产业新城,截至目前签约企业27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占三成,落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等12大产业集群,在建及运营产业港15个,在建产业园14个,引入阿里云、创客邦国家级孵化器5个。而这6座产业新城的基础设施,已实现新建公园绿地345万平方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9.2万平方米,景观水系112万平方米,交通路网60公里,为河南县域发展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成绩单。
共享时代,中原城市群引领发展
“轻轨一开,郑汴两城变一家。”在开封工作的河南大学教师李岩,因为看上了郑汴城际轻轨和高铁的便利,将房子买在了郑州郊区,每天上完课后乘坐轻轨,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到家。
在河南,交通一体化推动城市一体化、资源一体化,“双城记”频频唱响。一条正在修建的许昌至郑州机场的城际铁路,在新郑综保区新招录的报关员李亚超眼中,同样是“两城一家”的惬意生活。
李亚超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是希望扎根郑州,除了“待遇好,机会多”,还有就是能回许昌长葛安家,“守着父母,伴着山水”。
河南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尤其是以“中原城市群”建设推动交通一体化,高铁、城铁、地铁无缝衔接,让河南很多人更加理性地看待“进城”与“留守”。
一方面,以建设中心城市郑州为首的“大都市圈”让农民想“进城”,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构建“半小时”轨道核心圈,以全省8.7%的面积,集聚了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形成“1+4”郑州大都市区,成为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另一方面,“美丽乡村”让农民“愿留”,县域国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90%,人口约占80%,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融合推进下,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2018年,郑州市在连续7年人口净流入后,释放积攒多年的“人口红利”,常住人口达到1014万人,首次跨入千万人口城市行列。与此同时,郑州市也顺利实现GDP突破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目前,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8.82个百分点,尚有2051.38万人处于“半城镇化”状态。专家认为,在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依然是河南最大潜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
文章来源于:www.huoyuanpingt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