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代理 会员开户 网址:www.cx189.net
在讯息爆炸的时代,在浩如汪洋的书海,应对知识日新的不休更迭,应对患得患失的忐忑慌张,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深刻自己,该以怎样的智慧应对当下以及未来不期而至的挑战,这两个时代课题不容回避。
在现下这个全民学习的时代,人们都很着急,着急跟不上时代步伐,着急会不会被社会淘汰,着急拼命求知以明白更多道理,着急跟时间赛跑只争朝夕进取,但即便如此卖力,却依然不能够做出一个满意的自己?这是为什么?
因为求知、懂得与内化、外用分属两个层域,是知与行两个不同层级。读几本富含哲思的书,听几堂大师的讲座,便能知晓很多道理,但是要将这些道理内化为自身属性,外延至身体力行,则需要用一生去慢慢浸润体味。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撒出去大把大把的精力,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粘到最多的知识,学到最多的技能,但是却殊不知,对匠技的追求,是“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一日不可能看尽长安花”,永无穷境。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研究证明,如果要想跟上时代的科技脚步,你务必在20多天内get到一项新技能。对于精力有限的我们,完成这项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觉悟,勇于“反求诸己”,敢于“断舍离”,删繁就简,抹枝打叉,指其一端,鸣其一处,做匠术上的专才、良才。愚以为这是物质层级、求知懂得的终极追求,是很“耐撕”的。
内化外用、精神层级的追求,个人浅见就应是要“向书中取”的,向经典求鉴,但是前提是要妥善处理好读书与入世的休戚关系,处理得好,二者会互为臂助,处理得不好,二者就会互相掣肘。杨绛先生晚年的一段话,深以为然,“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之后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这段话从侧面点出了读书之于入世,入世之于读书,彼此之间“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重要好处,二者对于彼此皆是弥足珍贵的。
再从“万法归一”的角度思量,愚以为读旧经典是不错选取,哲理不分古今,多为普世指引,简单直接纯粹,解构世态炎凉,都能开悟我们、指引我们,而且易寻好求,透过网络、图书馆借阅等方式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等皆在此序列。选取读旧经典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归咎于时下多如牛毛的新著作,让人无从下口,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万册新书问世,100多万条信息资讯穿过,试问,应对书库的一片汪洋,应对信息的一片星海,应对我们除工作生活学习之外节余的可怜精力,你会否还有足够的选取力气?还有一层原因是“荷包”的负担,此刻许多新著作多是精装昂贵,需付费方能开封阅读,所以好多人虽然知其为经典,也不愿掏腰包往顾。
但是,即便将读旧经典的原因解释如斯,也会有人怀疑,旧经典真有那么大的能量、跟上新世界的节奏、满足新时代的诉求?
客观上讲,从认知角度考教,这个问题不是数理化,是不具有唯一答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想说得是“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