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微喷带  护栏  包装机  无锡  碳纤维布、碳纤维  脉冲布袋除尘器  工作服定做  济南  景区导游机  赣州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商务资讯 » 商家资讯 » 正文

山西九旬老人讲述从医70年历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14 11:14:00  浏览次数:20
核心提示:  听教于杨振宁、闻一多,拜访过张伯苓(被称为“南开之父”),1927年出生的冉家彦曾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听教于杨振宁、闻一多,拜访过张伯苓(被称为“南开之父”),1927年出生的冉家彦曾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附中”)及湘雅医学院。这位在战火中选择医学的老人,从医70年,用毕生服务于中国医学。如今,年过九旬,依然优雅、健谈,谦逊尚学。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百年院庆之际,冉家彦作为从医70年、见证发展的代表,其经历再次被关注。

  10岁逃难动乱年代选择学医

  忆起往昔,冉家彦娓娓道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0岁的冉家彦跟随家人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从河北始,踏遍大半个中国,一路南下,终到昆明安家,在流亡期间断断续续读完初二。

  彼时,战火纷飞中,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往长沙,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毕业生,创办了西南联大附中、附小。冉家彦在初二那年,考入西南联大附中。

  食不果腹的年代,念书极为奢侈。“我就是喜欢学习,家里虽然也很支持,但真是没钱。”冉家彦回忆,为了凑够学费,她常利用假期做些手工换钱,“特别困难的时候,当时的西南联大附中院长黄钰生借钱给我,还帮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每月薪金半数还借款,半数留作生活费”。

  “杨振宁老师教过我们,(学校)也常邀请闻一多老师教授诗歌”。这些诗和远方,连同日军飞机轰炸前的警报声,一同留在冉家彦的记忆中。

  因学习成绩优秀,1945年高中毕业时,冉家彦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保送西南联大的名额,“希望能掌握一技之长,想学医,但是当时的西南联大没有这个专业,后来就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到了湘雅医学院”。

  北上支援见证山西医疗发展

  在湘雅医学院的六年,纯英文的专业课教学让冉家彦受益终身。大学期间,学生被要求用英文写病历、英文查房。“医学有很多专有名词,不上课的时候大家就拿着一根一根骨头,背解剖学的英文单词。”冉家彦笑着回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1年,冉家彦进入同济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与同样从医的丈夫一同北上支援山西医学。

  在山西工作期间,冉家彦发现当地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发病率高。为获得更多标本数据,1979年到1980年,冉家彦和科研组人员马不停蹄地深入临汾等地及周边县、乡,对8000多人次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普查。

  “当时科研条件艰苦,只能依靠人眼观察血细胞的数目、大小及形态,查阅外文书籍再结合自己临床工作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

  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冉家彦及同事们撰写了《山西省7061例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调查报告》论文,该成果在1980年全国第一届内科学术会上获得肯定;1999年出版的“中华临床系列专著”中的首部大型参考书《中华内科学》,冉家彦撰写了《造血系统疾病》第六章《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些不仅让冉家彦成为山西省血液专业的奠基人、学科带头人,也奠定了她在国内血液领域的学术地位。

  凭借其扎实的英语功底,工作期间,冉家彦被山西卫生部门派往北京参加头皮针灸治疗项目的翻译工作,也多次为改革开放初期来山西访问参观的外国专家担任翻译。

  言传身教师者应当授人以渔

  从医70年,冉家彦先后担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她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1995年获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特殊嘉奖,其个人传记也被美国《国际杰出(学术)带头人词典》及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收录。

  “感谢学校的严格训练,更感谢参加工作后的老师们,他们言传身教,不仅教给我基础知识,还教会我学习方法,使我学会了诊断病人首先要详细地询问病史,而后进行视、触、扣、听,再结合初步必要的检验项目,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冉家彦说。

  医者,师者,70年间,冉家彦的学生遍及各地,退休后,一直在医院坐诊到90岁,救人无数。

  如今,虽已不再出门诊,冉家彦仍坚持阅读英文书籍了解国际最新医学动态,关心学生和患者。

文章来源于:www.ddxyzs.com

 
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gvbots.com/news/show-89611.html
 
 

 
推荐图文
相关推荐
 
首页 | 地图 | 广告服务 | 留言 | RSS订阅